记者历时两个月走访上海12个代表性社区,解码这座超大城市如何通过"15分钟生活圈"重构人城关系

上海品茶论坛
(本报首席记者 陈默)早晨7:20,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居民张美玲步行8分钟送孙女到社区托育点后,顺路在"生鲜盒子"无人柜取走预定的崇明蔬菜;中午11:00,独居老人王建国在徐汇田林新村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吃完助老餐,拐个弯就能在社区医院做理疗;傍晚18:30,程序员刘阳在浦东联洋社区打完篮球,扫码就能使用新建的"淋浴舱"——这些发生在不同区域的日常片段,共同勾勒出上海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的建设成果。
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:截至2025年6月,全市16个区已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,建成各类便民服务设施3.2万个,平均每个社区拥有28类基本服务功能。更值得关注的是空间利用效率的提升——通过"边角料"改造,累计新增社区花园176万平方米,相当于246个标准足球场;建成"嵌入式"体育设施890处,市民体质达标率提升至94.3%。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,记者看到由老旧自行车棚改造的"睦邻中心"里,既有24小时自习室,也有智能洗衣房,墙上电子屏实时显示各设施使用状态。
这种精细化治理的背后是系统的制度创新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建立"需求地图"系统,通过2.7万份问卷动态调整服务供给;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开发"社区生活圈"APP,整合辖区商户形成服务联盟;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则首创"金融白领午餐计划",联动楼宇食堂向居民开放。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唐子来指出:"上海探索的'针灸式更新'模式,用最小干预实现最大民生效益。"
随着《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(2025版)》的实施,这项民生工程正走向深化。黄浦区外滩街道将百年弄堂改造为"共享会客厅";闵行区古美路街道打造全市首个"宠物友好型"生活圈;而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则利用地下空间建设"四时文化集市"。正如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时强调:"要让每个生活圈都成为体现人民城市温度的微型生态系统。"(全文约3870字)
新夜上海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