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黄浦区老西门街道,记录最后一批上海老城厢居民的生活日常,呈现城市快速发展中的文化坚守

上海娱乐联盟
清晨六点,文庙路早市的叫卖声划破晨雾。75岁的张阿婆像过去四十年一样,在自家石库门的天井里生起煤球炉。袅袅炊烟中,她边煮泡饭边和邻居用上海话闲聊物价。这种场景在老城厢已日益罕见——随着旧改推进,这片上海最后的老城厢片区只剩下不到800户原住民。
"我家三代人都住在这间前厢房。"张阿婆指着斑驳的墙面说。20平米的房间里,1940年代的樟木箱与智能音箱奇妙共存。最珍贵的是挂在五斗橱上的老照片:1985年全家在弄堂口拍的合影,背景是当时新装的公用电话亭。
这种坚守并不容易。没有独立厨卫,每天要倒马桶;梅雨季墙面渗水,台风天担心屋顶漏雨。但老人们舍不得离开:"走到豫园只要十分钟,买菜看病都方便。"更让他们留恋的是那种人情味——谁家包了馄饨会给整条弄堂送一碗。
黄浦区旧改办的工作人员坦言:"我们尽量采用'抽户改造'模式。"在已经改造的片区,保留了部分石库门外立面,新建了社区博物馆。这种渐进式更新,正是上海在城市发展中保留文化根脉的智慧所在。
傍晚时分,老人们坐在弄堂口乘凉,孩子们在修缮一新的社区花园玩耍。这片承载着六百年上海记忆的老城厢,正在书写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新篇章。
end
上海私人外卖工作室联系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