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上海与周边城市日均通勤量突破120万人次,苏州生物医药、嘉兴智能家居、南通船舶制造等产业集群与上海形成深度协同,跨城企业联合体达3800余家,重构长三角产业新版图。


【本报区域经济组 专题报道】清晨6:15,从昆山花桥开往上海虹桥的市域铁路上,程序员张磊正在调试跨城办公系统;正午12:00,太仓德国企业园的工程师通过全息投影参与上海总部的产品评审;晚间20:30,嘉兴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实验室正与张江同步进行芯片测试——这三个时空片段,拼凑出上海与周边城市"同城化"进程的生动样本。

■ 2025区域协同关键数据
1. 交通互联:
- 跨省市轨道里程达2200公里
- 省界断头路打通率100%
- 自动驾驶跨城物流线路开通17条

2. 产业协作:
√ 联合申报专利数同比增长53%
上海龙凤419手机 √ 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平台覆盖率达82%
√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

3. 公共服务:
☆ 138家医院检验结果互认
☆ 43所高校学分互认
☆ 公积金异地使用率提升至68%

■ 三大协同模式深度解构
上海品茶网 【产业链"双总部"现象】
• 上海研发+周边制造的"前店后厂"模式
• 涌现出苏州-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走廊
• 嘉兴智能家居企业将设计中心迁入虹桥商务区

【人才"钟摆式"流动】
→ 跨城就业补贴政策覆盖28个岗位类别
→ "工作在上海、生活在周边"人群达87万
→ 出现专门服务双城通勤的"高铁月票"产品
上海品茶论坛
【生态共治新机制】
★ 太湖流域水环境联合监测系统
★ 大气污染应急联动响应机制
★ 固废跨区域处理电子联单制度

■ 区域经济专家观点(长三角一体化研究院副院长周牧)
"从'虹吸效应'到'溢出效应'的转变正在发生。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功能与周边的先进制造优势形成化学反应,这种'核心城市功能扩散+周边专业城市崛起'的模式,正在改写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范式。"

正如最新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数所示,2025年的上海都市圈已突破行政边界,那些飞驰的市域列车、闪烁的跨城数据流和连片的创新园区,共同绘制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。(完)